形容美女出浴的诗句(朱自清先生笔下的“刚出浴的美人”到底是什么特征?)

作者: 时间:2024-06-10 07:34:30 阅读:


再一次给学生讲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名作《荷塘月色》,对文章第四段写月色下的荷塘中的荷花时,那个非常著名的比喻“又如刚出浴的美人”较起了真:这个比喻到底是要再现和揭示月色下的荷花怎样的特征?

之所以要较这个真,是因为我觉得,不较真,就对不起朱自清先生创作这个比喻时的良苦用心!

尽管单元提示里明确指出:“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,要展开想象的翅膀,力求身临其境”,但翅膀只有凭借空气的浮力才能张开,凭空想象,只能是瞎想!

《荷塘月色》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,当时作者29岁。因为这个比喻,我估计,凡是读到过这篇作品的人,都会在心里私下嘀咕:“呵呵,朱自清先生也太前卫、太新潮、太大胆、太……了吧?”

其实,了解朱先生散文风格的人,对朱先生抒情散文中的这种比喻——博喻,都会有比较深刻的印象!

在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抒情散文《春》和《绿》中,这样的比喻随处可见——

“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”

“雨是最寻常的,一下就是三两天。可别恼。看,像牛毛,像花针,像细丝,密密地斜织着……”

“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,从头到脚都是新的,它生长着。

春天像小姑娘,花枝招展的,笑着,走着。

春天像健壮的青年,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,领着我们上前去。”

“这平铺着,厚积着的绿,着实可爱。她松松的皱缬着,像少妇拖着的裙幅,她轻轻的摆弄着;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,她滑滑的明亮着,像涂了’明油’一般……”

《荷塘月色》中,写荷花的整个句子是这样的:“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;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

课堂上,在讲到“刚出浴的美人”这个比喻时,我首先作了必要的铺垫:“我们都还是涉世未深、少不更事的懵懂少年,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。但爱因斯坦说过‘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’,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,去思考这个比喻,到底要再现或揭示月色下的荷花怎样的特征?”

问题抛出后,过了一会儿,有学生战战兢兢、吞吞吐吐的说:“白”,“静”。仅此而已!

作为教师,虽然已是过来人,但我觉得,面对一群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,我也不便做过多引申,更不好意思让班上哪一位美女站起来明说。所以一晃而过,和以前讲到此处时,一样的情形!

今天清晨,一觉醒来,想到今天的语文课,自然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这个著名的比喻。我突然心生不忍:21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生涯,今年我是第七次来讲这个名篇。或许,这也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讲这篇课文了!——毕竟,我已不再年轻!

那么,怎样来突破这个难点呢?我很快想到了朱自清先生其他的散文名篇,也就是上文列举的那几个博喻的典范。

博喻,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描绘一个本体,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、不同角度表现出来。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,增添气势。运用得当,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在《春》中,写春花的一组博喻,突出描绘了春花万紫千红、姹紫嫣红、争奇斗艳、绚丽多彩的景象;写春雨的一组博喻,突出描绘了春雨既密又细、又明又亮、通天彻地、连绵不断的特征;文末总写春天特征的那组博喻,突出了春天是新鲜、美丽、欢快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;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,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。

在《绿》中,写绿的那组博喻,极力把梅雨潭的绿加以形象化,随着作者的笔触和感情的波澜,不仅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,而且我们的指肤间仿佛还能感触到那闪着光亮的绿波的跳动,一种柔和、明快、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。在这饱含诗情、充满生趣的绿意中,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,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。

朱自清先生笔下的“刚出浴的美人”到底是什么特征?


《朱自清年谱》显示:1916年,朱自清以优异成绩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毕业;秋天,考上北京大学预科;朱家欢喜之余,12月15日,就为他完了婚。妻子是和朱自清同庚、14 岁就和他定了婚的武钟谦。那一年,朱自清先生只有18岁!少年夫妻,才子夫君,嫁得这样一个如意郎君,武钟谦心里自是喜不待言,自此一心一意的侍奉夫君,两人感情十分好。

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中,有许许多多用女性作喻体的比喻。如果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,那么,他钟爱有加的妻子,无疑是开启他美好联想、丰富想象的一把钥匙!

在《荷塘月色》关于月色下的荷花的这组著名的博喻中,本体事物是月色映照下的荷花,背景是“层层的叶子中间”,作者正面描绘的语句是“零星地点缀着”,“袅娜的开着”,“羞涩的打着朵儿”,其中后两句还是拟人化的手法,用描写女性柔美体态、娇羞情态的“袅娜”和“羞涩”修饰,这和上文“亭亭的舞女”、下文“出浴的美人”“风致”等语是一脉相承、如出一辙的!用来作比的三个喻体分别是“一粒粒的明珠”、“碧天里的星星”、“刚出浴的美人”。如果将这三个喻体和本体荷花的特征相对应的话,很显然——

“一粒粒的明珠”是零散的、散乱的,这恰是“零星地点缀着”的荷花的特征;而“明珠”之比,显而易见,突出的是夜幕下、月色中、荷叶间纯净如玉、皎洁无瑕的荷花的特征;

“碧空里的星星”,背景是暗淡的,照应了“层层的叶子中间”;星星的分布也是散乱的,有大有小,有明有暗,有高有低,有动有静,很明显,这一喻体是从整体上来描摹“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”的特征的。这一喻体和第一个喻体的区别在于,前者既突出了荷花,又突出了整个荷塘,特别是密密层层的荷叶,而后者只突出了荷花!

“刚出浴的美人”,其洁白、纯净的特征自不待言,是用来形容荷花的清新洁净的,学生的想象也仅限于此,止步于此!而实际上,朱自清先生的本意,很显然,是为了突出其亭亭玉立、风姿绰约、婀娜柔美、娇羞无比的特征的,它对应的本体事物是“袅娜的开着”,“羞涩的打着朵儿”的荷花!

更何况,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这两句诗本来就是比喻美人的!现在朱自清先生用“刚出浴的美人”来比喻月色下的荷花,只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而已!

上午上课,一开场,我就旧话重提:昨天我们关于“刚出浴的美人”的解读,只完成了一半,大家所说的所谓“白”“净”,并不准确,确切的说法应该是“洁白”“纯净”,但这只是“出浴”二字的特征;那么,“美人”二字有何特征呢?我们没见过“刚出浴的美人”,但我们绝对见过美人!

在点明了朱自清抒情散文中广泛使用博喻的风格之后,单说“美人”,学生恍然大悟,豁然开朗:面容姣好,身材修长,亭亭玉立,娇羞无比……

虽然把一个喻体一分为二,但相对昨天浅层次的理解,总算是又深入了一步!

对于表现真善美的文学作品而言,文学鉴赏,欣赏的其实是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,这是一种美育活动,这是一种艺术欣赏!欣赏的态度应该是冷静的、客观的、严肃的,来不得半点儿的虚伪和矫饰!这正像我们面对断臂维纳斯的雕像,面对米开朗基罗的《大卫》雕塑一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