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胁美女沉沦(解局“少年自杀”③丨不良青春亚文化下的“蛋”)

作者: 时间:2024-06-01 14:00:04 阅读:

系列述评:

2020年,B站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推出短片《后浪》。视频里,年轻人恣意潇洒,旅游、潜水、健身、滑翔、玩电竞、穿汉服……热闹而张扬。这些迎着朝阳奔跑的青少年所热爱的、或大众或小众的文化形态,让人惊喜连连。

但还有一群人,在暗黑迷离中前行,与之相伴的则是暴力、威胁、沉沦、堕落……这些隐藏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不良青春亚文化,就像一条暗线,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部分青少年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。

一些孩子在涌动的暗流中,茫然走向生命终点。

解局“少年自杀”③丨不良青春亚文化下的“蛋”

01 暴力施压下的消极反抗

巴掌啪啪的打脸声,拳脚相加的画面,泼开水、烟头烫,棍棒殴打,甚至拍下凌辱视频,并恶意传播。这样的校园暴力视频并不罕见。

在一档采访节目中,一个叫王晶晶的女孩讲述,从2008年开始,她遭受校园凌霸、网络暴力。在这期间,王晶晶患上抑郁症、退学、多次自杀。

这是校园暴力的一个典型,也是一直存在于校园的不良青春亚文化中的一种。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很多,但学校集中了大量未成年人,他们心智不够成熟,在一个固定封闭的线上线下空间,情绪难免压抑激动。
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在全球13至15岁的学生中有一半人(约1.5亿)表示,他们曾在校园内外遭受过同伴暴力。《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》显示,高达71.11%的青少年都曾遇到过网络欺凌,内容大多是嘲笑、辱骂、恶意动态图、恐吓等,出现的场景包括社交软件、网络社区、短视频和新闻评论区域等。

校园暴力隐藏在学生之间,不易察觉,又因施暴者大多选择内向自卑的孩子作为施暴对象,并且恐吓威胁被伤害的同学,以至于孩子不敢轻易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。即便部分孩子勇敢求救后,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反倒招来变本加厉的欺凌,陷入恶性循环。

一些孩子困在被欺凌的局势中,求助无门,自救无力,自我保护网破裂,最终只有以自杀的方式反抗这种极端的暴力压迫。

02 颓废暗黑的刺激诱惑

青少年成长期,最为大家熟知的词是——叛逆。这阶段,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,特立独行,追求新奇刺激。新奇意味着少且不易察觉,也意味着非主流,亚文化的隐蔽性和非主流性,不断强化着孩子们发现新奇的快感,让隐蔽的地下暗黑系文化成了部分青少年追捧的对象。

媒体发起微博调查:你遇到过“暗黑画风”网络视觉暴力吗?1.4万余人参与投票,其中1.2万人表示“见过不少”。这些暗黑系的亚文化,包括但不限于流血的眼睛、狰狞的笑脸、破碎的身体,尖刀捅穿大脑、牙齿撕咬脖颈等内容的漫画,还有以死亡仇恨为主题,充满了尸体、内脏、肢解、虐待等字眼的暗黑系音乐。

尼采说,当你凝视深渊时,深渊也在凝视你。一旦长期受暗黑系风格的亚文化浸染,难免容易对死亡产生暧昧的态度,甚至对相关画面和语句产生迷恋。

更为严重的,是一些游戏中暗藏的自杀危机。2017年,名为“蓝鲸游戏”的自杀游戏在世界蔓延。据媒体报道,这个游戏的参与者必须完成50个非常极端的任务,比如每天凌晨4点20分起床,看一整天的恐怖片,让参与者自残,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隐晦而又厌世的内容,最后唆使参与者自杀。

这类亚文化对死亡的崇拜和美化,将错误的生命观传递给青少年,让他们以为,自杀或许意味着极致,意味着能被永远记住。在这种变态的价值追求驱使下,孩子很可能走上不归路。2017年,“蓝鲸”游戏发起人布德金在俄罗斯被判刑,缘由即是“煽动未成年人自杀”。

03 虚幻世界的归属“安慰”

人是社会性动物,总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。互联网时代,人与人的距离看似被缩短,一根网线就可以连接世界各地,但正因为这种便捷,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一些直面的温情,“从前车马慢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”成为一种向往。

去年,经历疫情后的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说:“我一直担心有一天,我们没有机会人对人、面对面、身体对身体地聚集在一起。面对面的那种温度、那种表情的交流,眼神的相对或者眼神之间的交流,是人类社会一个非常美好的体验。隔着屏幕,隔着网络,是完全不能替代的。”

网络世界的虚拟现实,始终无法消解人们对“关系”的索取,一扇“特别”的门钻了空子,共同赴死,让孤独寂寞冷有了依靠。2018年,21岁的胡佳与另外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,相约在武汉一间出租屋内烧炭自杀。随后,胡父潜入自杀群寻求答案,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:约死者在群里肆意宣泄负面情绪,讨论自杀方式,互相打气,相约自杀……如果在群里宣布自己将于何时何地、采用何种方式自杀的消息,不仅不会得到群友暖心的询问,反而会收获掌声和欢呼。

在这里,一种诡异的死亡文化悄然盛行。甚至有人发布轻生念头后,群成员纷纷出谋划策:跳楼、吃安眠药、烧炭、割腕……甚至直接上传自杀攻略。

对死亡严肃性的消解,甚至对自杀行为的赋魅,不仅消解了死亡的恐惧感,还能让身处其间的人,因为有人作伴,以为得到了缺失的情感安慰。

04 在新的自我认同中重生

致力于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学者胡疆锋认为,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非常丰富,近几年来处于疯长状态,这种状态可以用不可遏制、蓬勃发展这种词形容,生长姿态是蔓延式的,找不到起点,甚至找不到中心,我们只能看到无声无息地席卷过来,不可遏制地席卷过来。

在去中心、去门槛的互联网时代,各种与正统、传统主流文化形态相去甚远的亚文化,却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现出一种“主流化”倾向。

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不良亚文化,就像被成人“边缘”的青少年一样,同样处于“非主流”地位,反而更容易产生共鸣。校园暴力文化、暗黑文化、自杀文化等,所传递的价值观、人生观,容易衍生出消极情感,伤害他人,不少不良亚文化阵营的评论留言里,充斥着消极、悲观、厌世等内容。

一个可见的突破口是,时下的青年亚文化表现的不再是一种“反抗”,而转向“自我的彰显”,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、认同与张扬,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。这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近期观察到的转变,或许我们可以顺势而为,通过对不良亚文化激浊扬清,改变青少年所追求自我认同。
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谈及青春亚文化时建议,文化传媒管理机构加强对包括新媒体在内的传播平台的依法管理,避免亚文化泛滥。尽可能将暗黑系文化这类宣泄性需求通过“净化”方式加以过滤,去掉亚文化中的粗鄙性、原始性,将亚文化的情感表达艺术化、社会化。

净化吸收很重要,打击管理也必要,但更重要的是把孩子对亚文化的兴趣,转移到主流文化上来。主流文化也可以主动接纳亚文化,积极对这些亚文化进行升华、转化,让自杀、暗黑、暴力等价值追求尽可能地从不良青春亚文化中剥离出来。

后记

写完最后一篇文章,天已黄昏。没有想象中的释然,反倒愈发沉重。

本想通过案例梳理,引发思考,对社会有所启发。但青少年自杀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议题,远不是三篇文章能说得清的。我们仅仅选取了抑郁症(心理疾病)、孩子离开前的状态、可能被忽略的不良青春亚文化为落脚点来讲述,希望能探寻一些关注的视角,让人们多一份关爱,从痛定思痛渐归澄澈。

虽然距此尚有距离,但搁笔不代表结束。每一个孩子的离去,不仅是家庭之痛,也是社会之痛。唯有在往后的岁月里,不断地思虑与关切。

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

编辑 尹曙光

红星评论投稿邮箱:hxpl2020@qq.com
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

解局“少年自杀”③丨不良青春亚文化下的“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