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美女老师曹操(夫子不该如此解诗:子夏不见美女,曹操不念情郎)

作者: 时间:2024-06-10 02:38:39 阅读:

孔子说: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――若不学习《诗经》,就是不会说话。可见《诗经》在孔夫子心目中的重要性。但,读过《论语》,看到里面有些篇章涉及《诗》中内容,心里又多了些犹疑,夫子如此解诗,真的好吗?

例如,子夏问曰: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。何谓也?子曰:绘事后素。曰:礼后乎?子曰:起子者商也!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。

孔子的学生,叫子夏的来问了:《诗》中有云:有酒窝的笑脸儿多漂亮,黑白分明的眼珠多迷人,(她那美丽的容颜)像在白娟子上绘了彩笔画了。----老师,您给讲解一下,这应当怎么理解呢?孔子就告诉他:这是在讲美术的手法,要先打上白底子,再涂抹了彩颜色,这样呢,效果才好些。

子夏也更不是一般学生:那么,老师,这样说来,我可不可以理解为,“应当是先有礼乐,而后才能产生仁义”呢?于是,孔子就很高兴的说,不错不错,你这孩子很聪明的。这说法很好的,对我都是有启发的。你已经达到了和我一起探讨《诗经》真谛的境界了。

诗句真的要像孔氏师徒如此解释吗?

拿我们一般的现代人来看,以上诗句内容,除了“美女很美,让人无限向往”,还有别的解释吗?但孔子的解释别出心裁,把它演绎到了“美术”创作方面,子夏就再接再厉,又讲解为了“美政”。于是终于得到了夫子的倾心赞赏。

孔子如此解读有他的目的性。在他看来,《诗经》是用以传播自己的“仁”的教科书,所以,诗的解经也最终要归“仁”才算到位。至于美女啦,爱情啦,浮云一样,要透过那些,看本质才对。

下面论语中的一段,可以为证: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於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

――《诗经》三百多篇,翻个烂熟,倒背如流。但如果让你做个县太爷,你什么事儿也弄不清,出差到临省办点事,话都说不地道。有什么用?千万别给我说你读过什么《诗经》。孔子以为,读了三百多篇诗,应该会办政治,会办外交,不然的话,《诗经》就是白读了。

但大家真的都要像孔夫子如此解诗,怕是真的就把个好好的诗经给解剖了。《诗经》还是诗歌吗?还有其动人心魄的“诗歌”魅力吗?最起码会大大折扣。

另外,从《诗》的本源来看,里面的内容也大都是一般老百姓情动于衷,发乎于声,喜怒哀乐一些天然自由的表达,就是一些天然的民歌。他们在作诗时也并没有孔子所讲的那些“深意”吧。夫子做为一个圣贤智者,就算你理解能力再好,也不应篡改原意,过度解读。

比如,诗经开篇一首“关雎”,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州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。如若有学生又拿来问夫子了,这几句应当怎么讲解才好?

讲只按表面解作“年轻人搞对象”显然是肤浅的,按夫子的原则,可能要解释为“香草美人”“忧君思国”的说法?如此真是大煞风景了。

我们应当看到,孔夫子的解诗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。比如后世的曹操就曾用“青青子矜,悠悠我心”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,其实上这几句,在诗中原意是写女子对情郎的苦苦期待。张籍写诗“恨不相适未嫁时”,是在表达自己忠于皇帝的决心,也不是表面上拒绝作小三。

所谓“诗无达诂”,中国人又喜欢含蓄,有话不喜欢直说。诗歌解读又有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,解得巧妙,为原作增加更多意趣。但有时解诗者与原作者的意思并不能相一致,甚至自己有意另作解释,故意曲解而为自己想法做法服务……这样很不好,而且容易构成另另外一种名目,叫做“文字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