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沟美女玉足(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)

作者: 时间:2024-06-02 11:02:00 阅读: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《浊水荡漾记》自序

(1)

一般地说,世人总是以“清流”自诩,清高、清纯、清白,是很多人的“自我鉴定”。在他们心底,自己就像柳宗元《小石潭记》中那一泓清水,纯洁得像一条“空游无所依”的鱼儿,表里澄净,天光照耀,“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”,那影像栩栩如生,温婉可爱,“似与游者相乐”。

在整理古风诗词集《孤鹜秋水辞》续编时,我却没来由地想到了两个字:浊水。并因以名之《浊水荡漾记》。

关于“浊水”,且看《孟子·离娄下》所记:“有孺子歌曰:‘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。’孔子曰:‘小子听之!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矣,自取之也。’”

沧浪,古代地名。《水经注》记载,武当县(今湖北丹江口市境内)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小洲,曰“沧浪洲”。小孩子们传唱的这支《沧浪歌》是楚国古诗,作者佚名。孔夫子听罢,转身教训麾下弟子:丫们听着!如果沧浪之水干净,可以用来洗帽缨;如果浑浊,就只能用来洗脚丫子。你们自己选择吧!
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屈原在《楚辞·渔父》中引用了这首古诗,渔夫劝诫流落汨罗江畔的诗人:世人皆浊,何不乘机浑水摸鱼为自家捞点好处呢?说罢,摇船而去,边走边唱“沧浪歌”,以示对他傲世独行之不屑。

所谓“沧浪歌”,无论是小孩子传唱,还是孔夫子告诫,以及渔夫讪笑,皆令人生出了几丝“悠然心会”之感。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,与他人无涉也;然而,何谓清,何谓浊,其标准是什么,谁能分得清呢?

(2)

无独有偶。另一位古代大哲庄周先生,也对“浊水”甚有心得。

《庄子·山木》记载,一天,庄子到雕陵(古地名。今河南扶沟县曹里乡刁陵)游玩,瞥见了一幕动物界“互相捕食”之情形:蝉鸣树桑,饱饮雨露,却不料身后一只螳螂正欲抓它;螳螂磨刀霍霍,正欲捕蝉,却不料身后一只怪鸟正欲啄他;那怪鸟龇牙咧嘴,正要渔翁得利,却不料老庄在后边举着一只弹弓,正欲暴射之。当此时也,庄周先生脑海里灵光一闪,嘴里发出一声惊叹:“噫!物固相累,二类相召也。”哎呀妈耶!万物都被眼前利益所诱惑,虎视眈眈,相互搏杀,好好吓人呀!于是,他扔掉弹弓,转身离去。对于庄周先生的异常行为,有人甚为不解,诘问之,他说:“吾守形而忘身,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。”
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这个桥段,正是成语“螳螂捕蝉”出处,所不同的,则是庄子的回应。他说,我坚守人生信念,而忘了自身得失;我身处喧嚣浊水中,却痴迷于深渊清流。嗯嗯。跻身红尘,混迹浊流,眼中看尽了尘世间五光十色,心底却依然荡漾着一脉滚滚清流,执着于善良真诚厚道之本色。那些纷纭世相,譬如见风使舵、溜须拍马、攀附势利、狐假虎威、奸诈欺骗、口蜜腹剑等等,不过是雕虫小技,壮夫岂肯折腰为之?——“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”,这就是一个俗人应该坚守的永恒信念吧!

(3)

关于人的内心世界,有两个形容词比较贴切:一曰丰富多彩,二曰五光十色。就是说,一个人的内心寥廓无际,就像一副无形而巨大的“调色板”,既有白色、金色、红色,也有紫色、灰色、黑色等等。这么丰富的内心“洪流”,在躯体里翻转沸腾,谓之摇头晃脑,手舞足蹈;从嗓子里涌出来,谓之呐喊嘶吼,呜哇歌唱;从文字里流出来,谓之诗词歌赋,小说散文。一个浅显的现象是:如此宏大而驳杂的“情感之流”,一旦奔腾无羁涌出胸腔,无论是为歌舞,还是为诗赋,所映出来的“映像”,肯定不是白璧无瑕、新美如画之“清水”,而是泥沙俱下、鱼龙混杂之“浊水”。为了记述这幅驳杂陆离世界之映像,以及在一个人灵魂深处激起的涟漪,才有了这部《浊水荡漾记》。
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窃以为,在这个世界上,再崇高的人也有“私心”,再纯洁的人也有“恶趣”,再高傲无匹的人也有“卑下”。这不是什么哲学定义,而是恒定不移之人性。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,认识到自己的无知,就是最大的智慧。面对众人的讨教,他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。”他认为,人类对于自然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;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、确定的、永恒的真理,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,而要返求诸己,研究自我。他的名言是:“认识你自己”。

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人,总是因为“我注六经”而沾沾自喜,觉得自己学养深厚,可以注释解读汗牛充栋的古人学说;其实呢,所谓“我注六经”,只是形而上的“学问”,远没有达到融会贯通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,那就是——“六经注我”。因为,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经书所表述的“学问”,都是在表达注释人的繁复驳杂内心世界之一隅。而已!
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曾经在一首《题喝粥图》的顺口溜中,写下了这么几句大白话:

呼噜喝老粥,牛饮吞长江。

一碗胸襟阔,两碗渺云裳。

江山与红颜,干卿何事矣;

且作饕鬄客,管他兴与亡!

今晨再读之,莞尔作一笑。呵呵!

(2022年12月24日)

“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”

(图片来自网络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