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阳山镇第一美女(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)

作者: 时间:2024-06-02 01:39:57 阅读: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初白 | 文

昨日,豫记独家发布《80后小伙隐居嵩山,住洞穴、吃野草修道8年》一文,讲述一名隐居在嵩山峻极峰道士的清苦修行故事,该文随即走红网络,成为当天最劲爆的热门话题之一。

截止发稿前,豫记头条号上的文章点击量已经突破200万,有5000多名网友在文末跟帖评论,腾讯新闻将豫记这篇文章放在头条推送之后,更引来的超过6万条评论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各大媒体微博和门户网站均在显眼位置转载了豫记的这篇文章,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了300家,保守估计,全网关于这一消息的阅读量已有数千万。

一些视频网站还将该文制作成视频进行推广,尽管为数不少的媒体和自媒体在转载这篇文章时标错了出处,甚至隐匿了作者信息,但丝毫不影响化名王一空的年轻道士成为网红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然而,隐居修炼,王一空并不是近年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
河南境内的王屋山和嵩山,都有很浓厚的道教传统。在王屋山修行的道士有四五十名,多数住在深山道观中,也有人独居山洞。其中既有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司机,也有刚毕业工作没多久的大学生,还有生意失败的商人,甚至有留学美国的博士。

济渎庙在济源西北两公里处,是河南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。在如此大的光环下,庙里目前仅有两名道士,张道长便是其中之一。

张道长的老家在黑龙江,原先是商人,90年代开过汽车修理厂,后来收过山货,卖过珠宝,倒腾过服装,个人资产最高时达到80万。生意失败后,他动了出家修道的念头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张道长说,来到济渎庙后,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,每日诵经打坐,打扫卫生,练习书法,阅读道教书籍,晚上偶尔还能上网浏览新闻。在来济渎庙之前,张道长曾经在山洞中隐修过一段时间,至于以后还会不会返回山洞,张道长说:顺其自然。

除了王屋山,嵩山也住着许多修道之人。提起嵩山,人们大多会只会想到少林寺和禅宗,但是早在唐代,就有三位名气很大的人物在嵩山隐居。

一个是卢鸿一,他隐居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卢崖瀑布;一个是潘师正,隐居之地是太室山老母洞;再有一个就是李白的好朋友元丹丘,《将进酒》就是在嵩山元丹丘隐居处所作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当然,最有“仙气儿”的山还得数陕西的终南山。南山属秦岭山脉的一段,西起宝鸡市眉县、东至西安市蓝田县。

“天下修道,终南为冠”,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,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,不少高僧大德,多聚于此。相传姜子牙、王维等历史名人都曾隐居于此。

因近些年不少关于终南山隐士的报道,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。甚至有不少驴友们希望能进山寻贤问圣,大多数却无终而返。驴友进山,浩浩荡荡四五十人,边走边吆喝,看到隐士就毫不顾忌地拍照。每遇到这样的到访者,隐士们只能关门谢客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一般选择隐居的普通人们有几种主要原因:一是功成名就,寻找心灵的寄托和修身养性;二是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挫折、困境,躲避到山间以获得暂时的清净;三是看透尘世的文人雅士,追求放归山野的人生境界。

隐居者多常年居住在山上,过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活:种萝卜、土豆、白菜,吃松树的松针,松子,摘野果、喝泉水。

山里的修行一天只吃一餐,而这关键的一餐,大多是清水煮青菜。实在饿了,可以吃几片红薯或者核桃之类的食品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床单被褥则主要来自周边山民的布施,或者是山外亲朋好友的供给。即使是这些,也来之不易。条件艰苦,即使一个有修行基础的人,也未必适合长时间住在山里。

因为,这意味着完全放弃物质享受,也意味着与花花世界就此绝缘,独自面对寂寞和孤独。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现象:铁打的深山,流水的隐士。

隐士们大多生活在大山野岭之中,或独处一隅,或居于山巅,生活非常艰苦,但不少人却认为,只有这样可以得到所谓的“清净”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自古以来,中国不缺隐士。最早的隐士是许由,听说尧要把帝位禅让给自己,立马跑到颍河去洗耳朵,隐居到了箕山。

最牛逼的隐士是伯夷和叔齐,在商灭亡了之后不吃周粟,饿死在首阳山上。此后,还有鬼谷子在云梦山修道,嵇康打铁、诸葛亮躬耕陇亩……

中国隐士们,或许是厌倦尘俗的无名隐者,或者是修炼的道士,或是筑茅庐的读书人,或者是功成名就的隐退者……身份有所不同,但相同的是,他们都是常常是政治的异见者,与社会、山林和庙堂处于一种极其复杂的纠葛之中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外国的隐士,不一定是“读书人”,但中国的隐士必来自读书人,即文人。

“学而优则仕”,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是便是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但是“国考”录取的人数有限,自然是考上的人少,失意的人多。

所以,死活考不上的,和看不惯官场风波的人,大都走上了遁世之路,成为“隐士”。

前者如孟浩然,一生没当官;后者如陶渊明,辞职回家了。然而,还有的隐士假借隐居的口号,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就是所谓的“终南捷径”。这算不得真正的隐居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摄影 | 刘客白

要说真正对后世的隐居文化影响最大的,还得数唐代白居易开创的“中隐”。老白的中心思想就是:小隐隐于野,中隐隐于市,大隐隐于朝。

所以,在经历了多次贬官之后,老白跑到龙门石窟边上的香山寺住了下来,还当起了半个和尚。

其实呢,人家过得好着呢,经常和刘禹锡等人诗酒唱和,最重要的的是,身边还有俩知名美女作陪,樊素和小蛮。

80后隐居者成网红背后:钻大山修道的人咋就越来越多?|豫记

所以,当代一位在山里隐修多年的石匠说:“当代隐士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隐士,隐居生活是多元的,只要坚定,什么地方都可以修行,未必要在深山”。

也对,“隐居大师”陶渊明老早就说了,心远地自偏。

80后、隐居、山洞、吃野草、修道,诸如此类的关键词打开了人们的无限想象空间,网友们对王一空其人其事褒贬不一,仅在豫记头条号的5000条评论中,支持者和批评者自动划分出了两大阵营。

► 支持王一空的人不少:@漫漫人生路1995:

那些喷子,不是爷说你们!你们上山住八年去!不比你们在外打工辛苦十倍才怪。

@习惯一个人的世界:

哥们具体地址有狈给我发一下,我也去隐居,这他妈的社会活着真的很累,还不如去山里放羊种地呢。

@姚晓峰:

不懂道不要乱以现在社会或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!人家修路,扫雪,救人,哪样不比你强?

@shaozhao:

中国是有隐士文化的,陶渊明也做过,难道他也是废物。达则兼济夭下,隐而自我修养。竹林七贤,陶渊明,苏轼,杜甫等人由于政治的不得志都做过隐士,难道他们也是废物。这是中国士大夫的一种自我修养方式,也许某一天天下大乱,这个哥们就下山了。

@野夫刀:

只要自己喜欢就去做,包括隐居。学会尊重!尊重别人也是你自己。

► 批评的言辞也很犀利:

@楚易:

常人眼中的精神病。跳出三界还在五行。

@玉润芳心:

成功人士叫隐,像这样的只能叫躲。不过也是这社会逼的。因为这社会不懂圆滑的人真的很难混啊!

@观海澜:

他这个年龄就是在逃避,因为害怕社会竟争,由于没本事所以淘汰,禅佛悟道没经历过世俗的铅华清洗,没做出过一些大善大恶之事,很难看透,一句两句说不清,小伙子趁早踏实的回家好好过日子才是真的。

@小雪:

年纪轻轻,不劳动,不养自己父母,窝囊!

► 此外,也有网友表达了“不能忍受孤独”的感想:

@年春姐:

我做不到,离开人群我会孤寂死。

@抛砖引玉11:

我有这样的想法;但没有这样的勇气。

@gonewiththewine:

很想修道,就是放不下

豫记版权作品,转载请微信80276821,或者微博私信“豫记”,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@163.com

豫记,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!